内容提要
文章研究认为,由于资产价差、不同银行的异质性禀赋以及大行负债端压力依然存在,《自律倡议》实施后,非银同业存款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并向大行集中;信托理财类结算性存款将下降,定制性合作性存款将是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建议商业银行采取“三步走”策略。短期补足负债端缺口,把握好各类非银同业产品吸存节奏;中期优化联动与综合服务机制,提升非银同业存款差异化定价能力;长期强化非银同业客群基础建设工作,持续巩固提升非银同业存款市场规模。
2024年11月发布的《关于优化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管理的倡议》(以下简称“《自律倡议》”),要求非银结算性存款利率参考政策利率,使得非银同业存款主动吸存效能下降,“以价补量”业务模式被打破。然而,新形势下非银同业存款市场的发展逻辑没有改变,其规模与分项结构演化依然受监管要求、资产价差与银行负债端压力驱动。
一、非银同业存款的演化机制
非银同业存款的概念和口径在2014年确立。《自律倡议》生效前,非银同业存款利率由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协商确定,其形成方式较多,资金来源于居民及企业存款转移、银行向非银体系的融出以及央行流动性支持。该市场的演化围绕监管、资产价差与银行负债端压力展开。新形势下要理解该市场的变化,需要穿透存款分项变化,从存款形成方式、资金来源和影响因素角度厘清其演化机制。
展开剩余88%具体而言,监管可直接改变资金来源中银行向非银体系的融出部分,如限制同业代付等通道业务;监管还可通过改变资产价差和银行负债端压力,影响其资金来源与形成方式。资产价差主要指存款和其它类型资产的综合收益率差异,价差扩大加速居民和企业存款转移,扩大银行负债端压力。银行负债端压力主要体现在国有大行可直接影响银行向非银金融机构的融出规模,通过改变存款利率也可间接影响资产价差以及居民和企业的存款转移。
二、《自律倡议》发布前非银同业存款的发展历程
根据监管、资产价差和银行负债端压力的强弱变化,可将《自律倡议》发布前非银同业存款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2013年—2016年:监管起步并聚焦同业融出,资产价差主导非银存款规模扩张,推动存款分项占比大幅波动。这一阶段监管没有改变资产价差和银行负债端压力,施加的影响有限。这一时期资产价差主导了非银同业存款规模与结构变化(图1)。银行理财与同期存款的利差先升后降,整体优势显著。如国有银行1年期理财与同期存款利差从2013年的165BP扩大至2015年的319BP后,于2016年降至200BP左右。银行理财资金余额从2013年初的7.1万亿元扩大至2016年末的29.1万亿元。股市“大涨大跌”带动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和股票型开放式公募基金规模“大起大落”,主导非银同业存款2015年主要走势(图1)。总的看,非银同业存款规模从2015年的9.7万亿元增长至2016年末的14.1万亿元,规模增长较快。同期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占比从2015年1季度的30.8%增至2季度的43.7%后,又降至2016年末的23.6%,显示出资产价差的影响比较显著。
2017年—2019年:监管限制银行向非银融出资金,理财信托价差收窄,权益类资产价差抬升,非银存款增速放缓。这一阶段我国密集出台针对非银同业存款的监管政策,直接限制银行向非银融出资金。“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股权及其他投资”规模从2017年的21.76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17.79万亿元,这类资金来源对非银存款的支撑作用大幅下降。同业理财规模从2016年峰值约6万亿元收缩至2017年末的3.25万亿元,降幅达46%。同时金融去杠杆等政策也降低了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的相对收益,理财产品资金余额从2017年初的30.3万亿元降至2019年末的23.4万亿元,信托贷款从2018年2月8.29万亿元高位下降至2019年末7.49万亿元(图1)。这一阶段非银同业存款主要支撑因素是权益类资产收益率的上行。同期沪深300指数涨幅达17.57%,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达19.5%,股票型开放式公募基金份额从0.66万亿份升至0.93万亿份,非银同业存款从14万亿元增至17.9万亿元,增速显著放缓。
图1 监管、资产价差和银行负债端压力推动非银同业存款变化
数据来源:Wind资讯
2020年—2024年11月:银行负债端压力增加叠加股市上行影响,推动SPV存款和结算性存款增长。2020年后银行体系负债端压力提升,金融机构超储率从2019年末的2.4%下降至1%~2%水平。2019年8月到2024年10月,7天期逆回购利率累计下调1.05个百分点,同期国债、一般存款、货币基金等市场利率走势与政策利率变动方向一致,非银同业存款利率,尤其是非银结算性利率却边际上升。部分企业存款绕道财务公司等转为非银同业存款。数据显示,公募基金持有银行存款从2021年的4.76万亿元增至2024年11月的6.5万亿元,理财产品持有银行存款从2021年6月的2.77万亿元升至2024年11月的约8万亿元。这一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股市交易活跃,支撑非银结算性存款上升。截至2024年11月,非银同业存款余额约30.2万亿元,其中合作性存款约10.9万亿元、结算性存款约19.3万亿元,据开源证券判断,其中高于1.5%利率水平的非银结算性存款近10万亿元。
三、《自律倡议》生效后非银同业存款市场的发展趋势
《自律倡议》生效后,非银结算性存款与其他资产价差扩大,但一般存款和其它类型资产价差未趋势性调整,不同银行的异质性禀赋及大行负债端压力依然存在,后续非银同业存款规模将持续扩大,并向大行集中;理财信托类结算性存款将下降,定制性非银合作性存款或成为发展方向。
一是非银同业存款规模持续扩大。从监管角度看,《自律倡议》生效抑制结算性存款主动吸存效能,但并未切断、抑制资金来源。从价差角度看,存款利率在2025年持续下调,货基较同期存款价差维持在100~200BP区间,权益资产价差扩大,股市、理财、基金延续增长趋势。截至2025年8月18日,A股总市值突破了100万亿元。2015至2025年2季度,理财规模从约20万亿元增至30.67万亿元。公募基金规模(股票型开放式公募基金份额)从2015年1月的4.5万亿元(1.1万亿份) 增至2024年12月的32.8万亿元(3.4万亿份)后,又持续增至2025年7月的35.1万亿元(3.4万亿份)。从银行负债端压力看,银行体系资产端扩张与存款分流提升银行对非银同业存款的需求。银行业资产从2019年末的290万亿元增至2025年6月的467万亿元;同期一般存款增长14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04万亿元。
二是非银同业存款继续向大行集中。从监管角度看,非银金融机构为保障资金结算效率,优先选择大行作为主托管行。证券保证金等将更多沉淀于大行体系。中小银行前期依靠通道套利与高息竞存的方式吸存,后续这类业务受限的影响将持续显现。从资产价差看,在刚性兑付打破、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非银金融机构风险厌恶情绪提升,更倾向于将资金存放于大行。从负债端压力看,大行贷款和一般存款差额持续扩大(图2),大行非银同业存款的规模和市场占比从2021年后大幅提升(图2)。《自律倡议》生效后,大行占比短暂降至50%以下,但在4月后,其占比再次升至50%以上,非银同业存款向大行集中的趋势仍将延续。
图2 大型及中小型银行的非银同业存款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三是信托理财类结算性存款将下降,定制性合作性存款将是发展方向。具体而言,结算性存款方面,《自律倡议》限制非银结算性存款利率,意在引导这类存款利率更紧密跟随政策利率变动,强化支付结算、交易清算属性。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信托理财配置的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从2024年初的26.7%降至2025年2季度的24.8%。合作性存款方面,《自律倡议》意在引导非银合作性存款强化定期存款定位,更好锚定同期限同业存单定价。后期同业存单在缓解负债端压力方面的作用将大幅超过合作性同业存款。后者将更多在定制化领域发挥主动吸存作用。根据中国货币网数据,同业存单2025年初备案规模达32.7万亿元,增长25%。非银同业存款下降程度较高的国有大行,同业存单发行占比近40%。截至2025年7月底,全市场同业存单存量余额达20.74万亿元,预计后续将持续高水位运行。
四、适应新形势的几点建议
基于非银同业存款市场的发展逻辑,建议商业银行实施“三步走”策略:
第一,有序把握各类非银同业产品的吸存节奏。2024年以来,商业银行大量开展信贷投放和政府债增持。在此情况下,一是要配合信贷投放及政府债券融资,做好同业存单发行与资金缺口的匹配工作。需做好到期摆布,调整期限结构;可在利率相对低点加大长期限存单发行力度;做好存单择时,在政府债发行放量、缴税大月等预期利率上行时点提前做好存单发行,降低融资成本,为后续负债调剂提供空间。二是要做好活期资金转定期过程中的成本与规模平衡问题。随着同业存单使用率提升,没有上限额度限制的非银合作性存款将成为年内银行吸存的重要渠道。部分客户的资金运动具有规律性,建议监测非银同业存款增长变化,合理确定合作性存款的利率和规模。三是密切关注投资端动向,针对性设计发行合作性同业产品。持续做好商机采集,准确把握源头信息和政策,根据基金、财务公司等的资产配置新需求和期限偏好,结合各类产品的价差及绝对收益水平等情况,针对性设计产品。
第二,优化业务联动与综合服务机制。商业银行前期主要以高息吸收非银同业存款,《自律倡议》打破了商业银行以价补量的业务发展逻辑,当前需抓紧跳出以存款发展存款的框架。通过优化跨部门联动机制,以业务联动和综合服务扩大非银同业存款规模。一是要加强业务条线与存款条线的联动。将存款业务与贷款、支付结算、理财等业务联动起来,如强化代销托管的定位,提高托管资金留存水平;挖掘机构客户三方存管业务需求,增加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留存;构建客户储备库、产品发行库等功能,提升内部沟通效率。二是提升跨部门综合营销工作。在各板块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如制定统一营销方案,强化技术、资金层面的协同;整合全行代销、投资等资源,建立协同联动营销机制;抓好贵宾、代销基金等的交叉营销。三是强化平台建设和服务专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议搭建同业平台,为非银金融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丰富平台产品,提升跨部门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提升非银同业存款差异化定价能力。《自律倡议》生效压低了新增结算性存款议价空间。要提升新增存款的议价空间,需强化差异化定价能力。一是适时调整内部转移定价政策。如,适度提高非银结算性存款内部转移定价,提高发展低成本结算性存款的积极性。二是提升不同客户的差异化定价能力。建议加强不同项目、不同客群的利率敏感度和贡献度分析,通过调降部分账户定价,扩大付息增存空间。三是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优化同业存款定价。强化有议价能力、有客户基础的分行的同业吸存力度;平衡好存款日常发展和关键时期稳定的关系,提升同业稳定资金占比。四是统筹同一客户不同类型存款的差异化定价。强化跨部门统筹协调,平衡好单一客户的合作性、结算性和一般性存款的价格。
第四,长期强化非银同业客群基础建设工作。商业银行需长期攻坚,因类施策。对基金公司,可积极将其引入同业业务发展交流平台,更好利用有限的付息空间,加强吸收头部基金公司存款,形成示范效应。对证券公司,要强化券商联合营销和精准营销,强化证券公司资源互换,如将第三方存管纳入柜面营销产品目录。对金融基础设施机构,要全力推动专项营销、直营直销和高层营销。对财务公司,总行以各类综合服务积极对接央企财务公司,分行加强与政府沟通,推动与地方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联系。对期货公司,可在系统建设、科技赋能等方面加强合作;升级银期转账与跨境结算,拓展期货公司客户资源。对理财公司,要强化“总对总”对接,加强和头部公司联系,做好资金托管、代销渠道整合和投研支持。
作者:张家源、王伟,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研究处
发布于:上海市线上股票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